微博的“三重门”

2025-05-23     IDOPRESS

北京时间5月21日,微博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微博营收约3.97亿美元,同比增长0.4%;非公认会计准则经营利润为1.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表面上看,微博的表现足够“稳健”,但账面盈利的回归,似乎掩盖不了其自身的“被稀释”。

最典型的信号,来自阿里——今年一季度,阿里在微博上的广告投放,从去年同期的2260万美元飙升至4260万美元,同比暴涨89%。而这,几乎单手托起微博的广告线不致下滑,令“增长”二字得以维系。

微博的“流量体积”依然庞大,尽管现如今,流量早已不等于注意力,更不等于时间,但微博虽仍有着大量用户。只是,后者留下的更多是惯性,而非刚需——在“时间换钱”的逻辑下,用户花30秒刷一个热搜,与花30分钟沉浸在短视频中,前后的商业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微博此刻仍有现金流、有盈利、有不容小觑的用户基数,若固守城池,依然能撑很久。在此背景下,微博的垂类下沉与AI重构,能否成为现阶段的叙事支点,某种程度上将左右其未来的走向与想象空间。

微博的“三重门”

微博的商业模型一向并不复杂——广告主追逐热点,微博制造热点。

长期以来,这种“话题即货币”的逻辑,既构成了微博的增长引擎,也形成了它对商业化路径的惯性认知。而在国内互联网的上半场此番打法曾有效地绑定了用户注意力与品牌投放预算,使流量与营收同步放大。

但进入近几年,这套机制的运行似乎已不如过去那般丝滑——节奏在变慢,摩擦在变多。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微博的广告与营销营收3.39亿美元,趋于稳定,但若剔除阿里巴巴的“投喂”,微博核心广告收入实际下滑约6%。

文娱内容曾是微博的流量引擎,明星、绯闻与“塌房”事件长期主导着其内容结构,也为其商业价值提供支撑。但在“饭圈文化”式微的今天,即便热点仍在,转化力仍待提升。

另一方面,大量中腰部广告主的关注点,已从“流量总量”向“效率”迁移——内容、消费与交易整合为一体的短视频平台成为了更好的去处;坚守旧路径的微博则略显陈旧。而这,正是微博面临的第一重门——流量仍在,价值却待拔高。

而第二重门,重点在于用户。现阶段,微博用户总量仍在上升,用户行为却似乎有所收缩。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微博月活跃用户达5.91亿,日活2.61亿,同比小幅增长。

作为国内头部内容社区,微博长期扮演着资讯枢纽与舆论场的双重角色——既能承接互联网的自然流量增量,亦能在重大事件或公共话题爆发时,拉动短期活跃。

但用户数量的增长,并不全然等于用户行为的活跃。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攻城略地,微博用户时长难免被“虹吸”。因此,微博的用户增长,更像是一种表层波动——用户虽在,却更多是“停留”;还在浏览,但互动有所减少。

微博当然在尝试自我修复,但问题在于,这些努力大多仍基于旧有的产品框架——功能在叠加,但需触碰真正需要翻新的“地基”。

现阶段,所有内容平台似乎都难以回避一个问题,即路径依赖与产品升级间的冲突,微博也不例外。近年来,其陆续上线短视频、电商、直播功能,并试图通过AI分发重构“关系流”,希望借此延展用户关系。

然而,就过去的变动来看,其塞入了很多元素,但最终并没有彻底“焕新”。原因在于,微博并未真正在结构上“颠覆”自己,其核心交互逻辑依然停留在“文字+图片+转发+评论”的组合中——这是属于2013年的产品形态,却被沿用到了2025年的用户期待中。而这,则是微博的第三重门。

对此,微博也在寻求解法。最新财报中提到,一季度的重点是强化“关系流”机制,提升博主与粉丝之间的互动黏性,尤其着力于打通超话社区与内容分发系统,试图放大优质兴趣内容的传播半径,重建平台的社交活力。

要真正构建具有内生粘性的内容场,离不开“KOL—粉丝—沉默围观者”三者之间的平衡支撑。而在当前的微博生态中,此番三角结构正面临不同程度的松动,如何修复这一结构、重建社区张力,将是微博现阶段的重点。

渴望破局的微博,需要找寻更具穿透力的路径。

垂直生态的另一面

面对用户与营销预算不断向短视频平台迁移的现实,微博并非毫无动作。

过去几年,微博把资源狠狠压在一个方向上,即垂直内容生态。数码、汽车、游戏等数条最容易打通“人群—内容—消费”闭环的赛道,被摆上前台。

对此,微博一边拉着头部KOL深耕内容,一边靠“微博年度汽车大选”“手机影像年”等自造节目进行资源加码,力图在流量格局中重新杀出一条缝。这是微博一贯擅长的——即便是在流量规则变了之后,其亦继续用强运营做局,延长自身的中心感。

从数据层面看,微博垂类板块确实在持续增长,但内容的“热”,需要彻底转化为商业的“实”。第一季度财报中,手机、游戏等传统垂类客户的广告缩减,被视为微博营销压力上升的诱因之一——广告收入虽未明显下滑,但受制于垂类行业的周期性,其稳定性难免有所考验。

而从路径上来看,微博所依赖的仍是熟悉的热搜,以及“大V+粉丝”结构,这种流量分发机制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价值营销层面。

然而,微博的社区生态与价值营销之间,似乎存在着些许后天形成的芥蒂。

微博最初的魅力,来自一种“可感知的真实”。早期的明星将其当作第二个朋友圈,分享生活、回应评论,粉丝得以窥见偶像未被包装的日常——半公共、半私密的亲密感,曾是微博最核心的粘性来源,亦构成了平台早期的情感价值。

然而,随着后来大众情绪与社会议题在此不断激荡、交锋,微博的内容氛围逐步被语境改变所稀释。

为了“避险”,明星账号日趋模板化,内容发布愈发审慎,互动也逐渐转向“事务性管理”。即便账号还在,流量依旧,但互动却逐渐沦为“数据女工”控评、刷量堆出的虚假繁荣——转评赞百万,内容却千篇一律。

而随着垂类生态扩张、演化,类似的内容异化似乎正在复刻。微博在汽车赛道上的布局,可谓最具代表性的样本之一。

以小米SU7为例,微博通过KOL扶持、话题运营、热搜加权等方式,为其集中引爆了声量。尽管小米SU7上市前后的热度,当然离不开雷军与小米品牌本身的牵引力,但微博同样是这场热度浪潮的重要推手。

可问题在于,微博的“话题驱动”,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神”,也能“祭天”。

同样以小米为例,最近数月,从交通事故到Ultra版的表述争议,几次小规模的舆情事件迅速在微博发酵,情绪反噬同步而至。

期间,雷军本人一度“停更”,并调整评论权限——对雷军而言,微博是小米品牌叙事的原点,无法绕过;但当微博从品牌的放大镜,变为用户情绪的泄洪口,其又不得不设限。

换言之,对于品牌的价值传播而言,微博仍能点燃热度,却不一定能托起后果——擅长让话题“起飞”,有时却让品牌独自承担坠落的风险。

一旦汽车、手机等垂类品牌为了“避险”,开始提前设定关键词、控评、控场、控节奏,滑入“预设化表演”的状态。那么微博寄望于垂类驱动破局的希望,难免将变得“空心化”。

而这,或许才是微博在垂类探索中,最值得警惕的部分——问题也许不在于内容够不够多,而在于,能否找回那个让内容有意义、有温度、有关系的自己。

微博的新故事,指向AI

内容平台引入AI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微博在今年也押下了这一注——2025年初推出的“智搜”功能,是其在AI层面试图重构用户触点的又一次尝试。

“智搜”的设计逻辑不复杂,甚至可以说颇为直接——调动、整合平台公开内容、数据,借由AI以实现更“贴脸”的内容推送和搜索体验。

从数据上看,这一尝试似乎初见成效。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3月,微博“智搜”月活环比增长300%,跻身搜索引擎前十的同时,亦成为AI插件领域增速最快的产品之一。

但热度之下,用户的反应却呈现两面性。

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用户在搜索自己或他人的昵称时,智搜不仅能精准定位账号,还会生成一份基于历史内容的“用户画像”——兴趣偏好、表达风格、常用语气一目了然。这种被AI“看穿”的感觉,让部分用户感到不太自在。

即便微博多次强调其不会调用任何非公开信息,但还是迅速调整相关产品策略,以平息舆论——包括限制搜索敏感内容、并引入权威媒体内容以增强“可信感”。

作为老牌互联网社区,微博堪称国内互联网最完整的公开舆论场之一,亦积累了体量庞大的历史语料。而在当下这个信息混淆、注意力涣散的时代,微博或许是所有内容平台中,最有条件通过AI重塑“公共理解力”的那个。

因此,微博与AI的深度融合,不乏想象空间,也理应被认真、持续观察。但在此之前,微博或许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其想用AI理解用户,但用户,是否还愿意被理解?若能解答这一问,微博或可重拾久违的生机。

(责任编辑:zx060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