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侠客岛|岛叔说】与中国脱钩?不只是德国企业说“不”
2022-12-27
前几天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带了一个由12家知名德企组成的商业代表团,其中包括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瓦克化学集团,汽车领域的宝马、大众,生命科学企业拜耳、默克等。有外媒形容,朔尔茨此行将“德国最大的品牌带到中国”。
眼下正值第五届进博会,许多德企也赶来上海参展,不少“加码”在华投资。进博会开幕第一天,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张图片,梳理了德企跟中国合作情况,并配上一条文字:“与中国脱钩?他们说不!”
在采访进博会时,岛叔有个明显感受:说“不”的不只有德国企业。
一
中国的市场吸引力有多大?朔尔茨访华,许多媒体注意到,随同访问的“总裁团”有12家企业,但事先报名的有100多家。
跟访团为啥一票难求?有德国前官员说得直白:“如果不想错过未来科技趋势,那就必须在中国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达101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对许多德企来说,放弃中国市场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没拿到朔尔茨这趟机票的巨头们,比如光学和光电子领域的蔡司、生产电动工具的麦太保、从事碳中和技术创新的蒂森克虏伯等诸多知名德企,都纷纷参加了进博会。岛叔查看了参展商名录,发现德企多达近百家。
德国卡赫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设备和清洁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进博会现场,岛叔遇到了卡赫中国副总经理、首席财务官柯瑞霖。他已来华12年,仍在坚持学中文。“我的汉语听写现在很不错,接下来还要练好口语。”柯瑞霖对岛叔说,中国市场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巨大机遇,他已开始着手参加第六届进博会。
同上届相比,今年拜耳集团的参展规模扩大了50%。进博会展台上,拜耳集团与江南大学签约成立了“益生菌科学创新实验室”,还同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沃纳·保曼说:“进博会极大地推动了拜耳这样的跨国公司参与分享中国机遇。”
尽管美国一遍遍施压欧洲,要求其尽快与中国“划清界限”,但更多有识之士用行动反对与中国“脱钩”。
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摄影:山秋
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施耐德电气展台前,人们观看电子零碳城市模型演示。摄影:德晨
二
近几年,在美国等个别国家操弄下,鼓吹“脱钩”的非理性声音正在抬头。他们想像减少对俄能源依赖那样,减少对中国市场、产品和资源的依赖,并在关键技术上对华设卡。
这样的如意算盘真能打得响?
去年进博会开幕前,澳大利亚一些政客不断喊话施压,要求澳企服从命令听指挥,“以‘整个国家一体’的形式与中国打交道”,说白了,就是阻挠澳企来中国参展。结果呢?许多澳企宁肯自掏腰包,也要跨越重洋参加进博会。
即便拱火最积极的美国,企业还是选择用脚投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说,美企在进博会上投入非常大,约200家美国公司参加了本次进博会,大家都想扩大展览面积。
比如美国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的展台,一名员工向岛叔展示了5张参展证,这是他“打卡”每届进博会的证明。5年时间,霍尼韦尔展台面积从最初的54平方米扩大到500平方米,翻了近10倍。
还有美国的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其全球高级副总裁陈其华告诉岛叔,该公司目前在中国运营约20家制造工厂、2个研发中心、2个物流和零部件中心,员工约 11000名,“已深深融入了中国这片土地”。
今年5月,中美商会发布的2022年度《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中国仍然是美企的首选市场,83%的受访企业不考虑“将生产或采购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区”。
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是众多跨国企业的发展沃土。这些企业既不愿意更不可能跟中国“脱钩”。
进博会食品与农产品展区麦德龙展台,参观者排队品尝现场煎制的进口牛排。摄影:子渡
三
进博会已举办5届,成长之路很值得回味。
首届进博会举办时,美政府正兴师动众要跟中国打贸易战。结果证明,贸易战“打了个寂寞”,非但没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反而“让美国再次精疲力竭”,连美国人都承认“没实现任何目标”。数据表明,中美贸易战使美国民众2019年多支付500亿美元关税。
5年后的今天,还有美西方政客三句话不离“脱钩”,撺掇他国放弃中国市场,他们试图给中国贴上“封闭”的标签,炮制“外企逃离中国”等谣言。但实际情况和美西方这些虚假宣传恰恰相反:前四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达2700多亿美元。
眼下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流抬头,而本届进博会依然吸引了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84家,回头率近90%。要不是对中国市场有信心,这些跨国企业为啥争着当“回头客”?
正如一位国外观察家所说,进入中国市场不是想不想去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去。
文/钟祺、子渡、山秋
编辑/绫波、云歌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