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聚焦数字经济,共话跨境数据流通”交流论坛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高峰会一大亮点
2022-12-27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促进湾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其中重要一环。
12月20日,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生产力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与澳门大湾区人工智能学会主办,以及深圳数据交易所、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研究院、湾区数字科技联盟、开放群岛开源社区联合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高峰会2022”在香港、深圳、澳门三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盛大开幕,为期2天。大会邀请到多位院士、专家学者、政企代表在内的政产学研各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粤港澳三地科创合作、大湾区在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定位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为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政产学研专家分享跨境数据流通研究成果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会秘书长柳崎峰担任主持人,由北京中盾安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耀晖,IDEA研究院AI安全普惠系统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蓝晏翔,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大数据平台部部长卢春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前政府资讯科技总监杨德斌,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化所工业大数据高级总监赵志海作为与会嘉宾,以粤港澳数字经济及跨境数据流通为主题,围绕跨境数据流通的价值、面临的难点以及正在实践的突破方式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分享了研究院的创新成果,包括用于医疗领域的纳米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危险操作用于桥梁隧道等新基建的检测维修机器人,以及机器学习在城市调度、降低碳排放等领域的可用性研究。丁宁表示,对于科研机构而言,跨境数据流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中,会涉及到科研数据流通共享的问题,目前也正在探索既安全又不影响互通的有效方法。其中,研究院也正在通过5G技术,与天津大学、生物医药医院合作探索跨境医疗、远程医疗的项目。
北京中盾安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耀晖分享了关于网络可信身份相关的研究工作进展。黄耀晖表示,网络信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支撑,网络可信身份将会成为社会治理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决网络行为主体身份识别和信任的有效认证问题,数据流通的确权问题,及个人隐私保护等难题,网络可信身份都可以作为有效抓手进行突破。
IDEA研究院AI安全普惠系统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蓝晏翔分享了IDEA研究院的研发成果,一种基于数据大规模流通场景的机密计算协处理器。蓝晏翔表示,这款协处理器可以为数据的规模化流通交易构建大容量、低延迟、易上手的可信执行环境,通过硬件隔离构建硬件沙箱,配合完善的管理软件,实现数据“使用前授权”“使用中监测”和“使用后审计”,从而为多方数据的大规模融合和交易提供安全保障。蓝晏翔还表示,数据交易流通还存在一些挑战,克服这些挑战离不开技术、政策、市场三方面的努力,其中在技术上,打造大容量、低延迟、易上手的基础设施是数据流通交易未来真正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大数据平台部部长卢春江介绍了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与跨境数据流通相关的重要任务及工作进展。卢春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创建之初,即明确定位为服务于整个大湾区数据要素的市场发展,充当支撑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力求打造一个高效率、高可靠、低成本、可信赖的底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湾区各类市场主体及行业应用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服务。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前政府资讯科技总监杨德斌从政策及大数据治理体系两个层面做了重点分享。杨德斌提到了粤港澳地区大数据治理体系建设自2016年《网络安全法》颁布至今的发展路径,其中重点提及大数据治理公会、大湾区国际信息协会两个重要组织的建设工作。杨德斌表示,跨境数据流通机制的探索可以通过大湾区先行先试,先易后难找到突破口,通过这个试点在政策、体系、技术等不同维度做到安全可信可靠,对于湾区发展乃至国家发展都非常重要,希望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来实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化所工业大数据高级总监赵志海分享了中国信通院在推动可信数据流通相关工作的成果与进展。赵志海表示,数据只有在流通中才可以发挥价值。目前中国信通院正与产业各界共同推动,通过构建可信环境、数据使用控制、身份认证、日志存证等前沿技术的组合,按照标准和认证来构建可信数据空间。在可信数据空间中数据提供、传递和使用全过程实现定向、可控,数据使用的方式由数据提供方和数据使用方决定。通过这个方式促进数据提供方放心地拿出数据用于合理流通,解决数据供给问题。目前,中国信通院牵头成立了可信数据空间生态链组织,成员共同制定数据空间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并开展测试验证和产业应用实践。
建立跨境数据流通机制,挖掘数字经济时代“新黄金”“新石油”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发布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其中提到,构建数据安全合规有序跨境流通机制。建议开展数据交互、业务互通、监管互认、服务共享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跨境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讨论中,各位专家分享了建立完善的跨境数据流通机制,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可能产生的价值。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分享到,实验室的智能机器人在海外学术交流的项目中需要携带智能算法出去作业,国内外样本数据的差异会给实验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如果未来能够建立有效的数据流通机制,在安全可信的环境下,保证外面的数据可以流通进来,有利于我们提供更好的模型算法,节省双方成本,提升效率。
北京中盾安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耀晖表示,数字经济时代,不同银行机构之间也需要更多的互通合作,这其中就存在很多数据隐私保护的问题。用匿名化身份的方式,进行各类隐私的脱敏和保护,或将可以在个人隐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安全流通,加速推动数据共享,促进不同数据主体之间业务和数据的交换,推动整体业务提升。
IDEA研究院AI安全普惠系统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蓝晏翔认为,跨境数据流通对于跨境贸易、跨国企业合作有重要影响。跨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存在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收购公司数据融合与互通的需求。但同时,外面的数据要进来,里面的数据要出去,也面临着国内外数据法规、标准差异的挑战。对跨国企业而言,非常需要一套综合,安全,高效、普适、大家认可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来帮助其实现数据的跨境流通。
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大数据平台部部长卢春江认为,建立一个中立性基础设施或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解决跨境数据流通障碍的关键解题思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数据安全技术正面临厂商之间技术路线不互通的问题,不同客户之间的连接成本很高,希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中心可以努力创建一个可信赖、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环境,将跨境数据、数据流通的探索跨出一小步。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前政府资讯科技总监杨德斌表示,数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型的数据,不存在变化的影响,这类数据很适合用于科研,可以汇聚形成一个数据特区,数据只进不出,数据使用方可以共同使用这部分数据进行研发;另一类是交易型数据,是动态变化的,这类数据适用于企业制定规划和市场策略,需要通过一个交易所,进行标准化的认证,规范化地输出成果。未来,不同性质的数据采用相应不同的管理办法,从而形成一整套的跨境数据流通规则。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化所工业大数据高级总监赵志海分享了可信数据空间在高价值共享3D打印场景中的应用。赵志海认为,在需要应用到原始数据的情况下,数据空间是目前看到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未来如果与欧洲的国际数据空间实现空间互通,可为数据跨境流动提供技术支撑。除了技术方案,数据跨境还面临主权、法律以及合规性的一系列挑战,希望可以通过各界共同协作,推动跨境数据流通有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最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会秘书长柳崎峰总结到,跨境数据流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三位一体,法律制度、规范标准还有技术手段,需要共同努力。做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要从技术上持续攻坚,把问题理解透彻,找到技术解决方案,这个是面临的一个较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