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鑫联科技荣获一等奖 以前沿科技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2022-12-02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循环经济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及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组织项目评审并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联科技”)以其在冶金固危废的资源化利用科技创新方面及显著的示范、应用、推广价值的领先优势脱颖而出,其“钢铁工业涉重固危废高效资源化协同利用与源头减量技术”项目斩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殊荣,全国仅六个(技术开发类)项目获一等奖。
据悉,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由国家科技奖励主管部门批准,奖励在循环经济领域中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的公民或组织。其项目涵盖了钢铁、有色冶金、煤矿、化工、机械、建筑、农业等领域,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及国际领先地位。
此次获评的项目是鑫联科技携手清华大学、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该技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从工业源头减量提质生产—中间节点绿色高效回收—末端金属产品超纯化生产三个层次,构建了以“源头减量替代、绿色高效回收、超纯高值提升”为主要特征的钢铁工业涉重固危废绿色资源化利用与源头减量技术体系,多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技术的产业化实施,解决了钢铁工业涉重固危废组分复杂、有价和有害元素含量波动大、分离纯化难度高等问题,对行业内的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等关键技术创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多年来,鑫联科技联手冶金产废企业,探索行业绿色发展新模式。作为中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先行者和推动者,鑫联科技长期致力于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电镀、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含重固危废进行资源化清洁利用和无害化环保处理,在全球范围建有十余条产业化生产线,年处理固危废约120万吨。经过22的产业深耕和技术创新,鑫联科技已在钢铁烟尘及有色金属冶炼渣资源化清洁利用领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安全、智能、高效、和谐、绿色节能的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循环系统。
为积极响应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固危废不出厂”的新型发展理念,探索创新型商业模式,创造性地解决涉重固危废资源化利用问题,鑫联科技探索出了CES(合同环境服务)模式和EPCO(钢铁企业资源内循环)模式。即鑫联科技出资及运行,在钢铁厂内部加装钢铁烟尘分选装置,采用流体力学原理对钢铁烟尘进行分选,得到的低含锌、高含铁烟尘就地返回钢铁厂的炼铁系统,高含锌烟尘则运至鑫联科技位于附近的火法工厂进行后续处理。此外利用成熟的工艺和丰富的运营经验,通过与设计院等合作,对钢铁企业的冶金固危废进行资源化处理及管理运营服务,使其含锌固危废全部产品化,为钢铁企业全面提供系统服务,实现钢铁业的资源“内循环”和“废物零出厂”。鑫联科技此次与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项目技术攻关、产业化探索和成果转化,为鑫联科技与钢铁企业的联手合作探索出了更多可能性。
CES(合同环境服务)模式
EPCO(钢铁企业资源内循环)模式
鑫联科技坚持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融合发展为纽带的研发道路。目前,通过技术升级和研发创新,拥有各项知识产权62项,主持或参编国家、行业、团体标准20项。多年来,鑫联科技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保持紧密的技术合作,并分别与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成立了“联合研究中心”。目前已取得多项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因成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鑫联科技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评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
与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成立“联合研究中心”
鑫联科技董事长马黎阳表示,该项荣誉是鑫联科技继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先进适用技术(第一批)等荣誉后的又一重要科技奖项,既是鑫联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鑫联在政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随着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未来,鑫联科技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企业战略布局指导方针,从公司层面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再生金属,特别是鑫联科技优势产品锌、铟等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深入实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关,加强对重金属固危废等的综合利用,推进有价组分高效提取利用,进一步完善和延长固危废资源化清洁处理技术体系,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多领域合作,提升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做好研发各环节中的产业保障,为行业“节能降碳”和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