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徐俊峰:以自然交互,“刷新”汽车智能座舱生态格局
2022-07-20
近日,以“刷新”为主题的CABF 2022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武汉中国车谷举行。为期三天的论坛齐聚了整车厂以及产业链大佬和相关重磅嘉宾,吸引无数从业者关注。
FUTURUS未来黑科技创始人、CEO徐俊峰先生受邀担任演讲嘉宾,发表《汽车座舱生态,从刷新认知开始》主题演讲,并与SoCar产品战略咨询、同济大学、阿里巴巴、华为、百度IDG、博泰互联网等行业嘉宾一起,共话“汽车座舱生态新格局”。
一、汽车座舱发展演进:“从本地化、网联化到智能化”
汽车在从交通工具属性向第三生活空间的进化过程中,智能座舱作为核心用户交互界面,是车企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差异化所在。
IHS Markit™️在《智能座舱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结合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汽车产品的演进历史,将汽车座舱的发展大致分为本地化、网联化与智能化三个阶段。
l 本地化阶段:座舱交互以物理实体按键为主,典型代表如机械仪表,设备构成简单,且功能较为单一;
l 网联化阶段:座舱面向智能化开启初步探索,“大屏化”逐渐成为座舱科技感提升的必杀技,屏幕越来越多、尺寸越来越大。当下智能座舱发展正处于这个阶段,人机交互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用户体验接近智能手机,能够提供少量的内容服务;
l 智能化阶段:智能座舱的终极形态将是一个智能的移动空间,随着人机交互与座舱感知技术突破,智能座舱也将进入多模交互、多屏融合、主动式内容服务和万物互联的新阶段。未来交通出行与汽车使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基于车辆位置与状态信息,为用户提供融合信息、娱乐、订餐、互联等多元功能,推动汽车真正进化为“第三生活空间”。
可以看到,智能座舱的未来发展拥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无论是传统主机厂、新势力还是科技巨头,都在试图通过智能座舱相关技术布局争夺智能汽车的定义权。
那么,座舱智能化又该如何切入?
二、智能座舱生态构建,从刷新认知开始
当下,汽车座舱的交互仍基于按键和各种尺寸的触摸液晶显示屏。屏幕数量的一再增多,以及各式各样的“多屏交互”和“联屏”设计,都在传达一个认知,即车载屏幕是车内交互的主界面。
但这样的车内交互设计理念,用户真的买账吗?
国泰君安数据显示,中控屏作为智能座舱的主要硬件之一,目前在新车中的渗透率已经超过80%。但来自各大车友论坛的真实反馈却是,“汽车中控屏幕”屡次被列作十大鸡肋配置之一。很多车主认为,中控大屏越来越大之后,取消了很多物理按键,导致“盲操”几无可能,开车盯着屏幕看又太不安全。
针对引发业界广泛讨论的新一代CarPlay车载交互系统,徐俊峰表示,CarPlay解决的是提升非智能汽车的智能化水平问题,但如果传统主机厂过于依赖CarPlay,无异于饮鸩止渴。
问题的根源在于,无论是多屏、联屏设计,还是CarPlay,都没有正确解决人车交互的合理性问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HUD的市场渗透率与用户购买意愿的不断攀升。刚刚发布的理想L9车型取消了传统仪表盘,用一块13.35英寸的超大高清HUD取而代之,将HUD放在了车内交互的关键位置,重塑未来人车交互逻辑与用户习惯,也奠定了HUD在汽车座舱交互生态中的核心地位。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1年中国市场HUD前装标配搭载率为5.72%,搭载量为116.72万辆,其中C-HUD占比为6.23%,W-HUD占比为89.49%,AR-HUD占比为4.28%。据海通国际发布的HUD市场空间测算数据,随着技术发展、用户习惯的养成和汽车智能化大趋势的加持,2025年HUD市场渗透率近50%,中国前装HUD市场规模将达到199亿元,全球HUD市场规模将达到840亿元。
徐俊峰在演讲中总结道:“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是自然、合理的人机交互方式,因为人眼黄斑区特殊生理结构的缘故,座舱中基于HUD做主要交互,可以让司机的视线保持在前方道路上,相比液晶仪表和中控更加合理和安全。”
三、颠覆与进化,什么是真正的AR-HUD?
徐俊峰认为,接下来,AR-HUD将成为智能座舱里的一项革命性创新技术。虽然目前HUD量产以W-HUD为主,并逐步从选配向标配渗透,但随着AR技术成熟,AR-HUD也正在迎来快速量产上车的大趋势。2021年,中国AR-HUD前装搭载量突破5万辆,奔驰 S 级轿车、大众 ID. 系列、红旗 E-HS9、长城 WEY 摩卡等不少车型都推出了搭载AR-HUD功能的车型。
在演讲中,徐俊峰将目前搭载AR-HUD功能的上市车型大致分为两类,一种如2021款奔驰S级,HUD画面可以根据车身姿态进行实时渲染,且具有防抖功能;另一种则较基础,以固定的动图来模拟AR显示效果,不具备防抖功能。两者硬件均基于普通2D HUD,无法做到与实景融合。
为了解决车载AR融合不佳的这一核心难题,FUTURUS自研3D光场显示技术、AR Engine和自研多传感器融合算法,推出了光场AR HUD产品,可以实时保持虚拟信息与实景在空间位置上的一致,消除AR融合不佳引起的不适。同时,FUTURUS也将光场AR-HUD多项核心技术下沉,提供搭载防抖算法和AR渲染引擎的普通2D AR-HUD产品。
徐俊峰提到,AR-HUD显示内容与道路实时动态融合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借助三维全息光场显示器实现裸眼3D显示效果,同时结合AR实时渲染系统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实现四维(三维地理坐标+时间)时空融合和对延时的极致控制,才能有效解决车载AR由于融合不佳出现的眩晕问题。
四、面向Web3.0,打造更自然、有生态、可持续的智能座舱交互
智能座舱生态构建的核心焦点,在于自然合理的人车交互。经历初始的多屏联动、Carplay+HUD交互的过渡阶段之后,智能座舱也将迈入真正有用、有生态、有模式的AR互联阶段。未来智能座舱内的人机交互界面或许只有一块屏幕,而这块屏幕极有可能是AR-HUD。HUD结合AR技术,安全性、交互效果优势明显,长期来看是未来智能座舱必不可少和不可取代的交互方式。
徐俊峰最后总结:“汽车座舱无法复制手机生态的成功,最关键的是手机也不成功,成功的是移动互联网巨头,而不是那些硬件公司。智能汽车的机会,在于3D交互和基于3D高精度地图、3D定位的第三代互联网,是基于增强现实的LBS。结合AR技术和LBS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服务,AR-HUD有望成为下一代人车交互的新窗口,打造自然交互、有生态、商业模式可持续、用户可共享参与的智能座舱新格局。”
五、圆桌论坛:汽车座舱生态新格局
演讲结束后,徐俊峰又与SoCar产品战略咨询创始人、CEO张晓亮,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人车关系实验室创始人马钧,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座舱领域总经理王庆文,百度IDG智驾融通创新部、智能座舱业务部总经理苏坦,博泰车联网创始人兼董事长应宜伦一起,围绕“汽车驾舱生态新格局”展开深入探讨。
徐俊峰认为,用户对智能座舱的真实需求在于好的体验,无论提供任何产品,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随着技术进步,算法进步和算力提升,座舱域与车身域、自动驾驶域的融合也不断加深,AR在车载端的渗透也会加速。AR-HUD现阶段可能是横跨驾驶域和座舱域最多的一个应用,因为需要大量的车身传感器数据,甚至驾驶域的传感器做协同,数据的质量对最终的用户体验也有非常大的影响。短期内多域融合的难度确实存在,但不能产生畏难情绪,什么是对的就要去做。
下一步,智能座舱势必将成为3D互联网或者叫第三代互联网的核心入口,未来车内或许没有那么多APP,一切都是基于用户需求提供内容服务,操作系统将会掌握用户的所有数据,了解用户最真切的需求,用户体验会更好。而这个看似科幻的未来场景,在技术的推动下也将不可阻挡地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