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特写」上海2020年抗疫成绩单出炉:1412名患者治愈出院
2022-05-27
记者 黄景源编辑 刘素楠
2020年1月20日晚,国家卫健委确认上海市首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主要口岸城市,上海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正面搏击由此开始。此时,距离鼠年春节仅5天时间。
截至12月31日24时,上海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49例,治愈出院341例,在院治疗1例,死亡7例;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1167例,出院1071例,在院治疗96例,其中1例为危重症。现有待排查病例1例。
综上,共有1412名患者在上海治愈出院——这是上海7.8万名医生、9.7万名护士、近3000名疾控人员和2400万市民众志成城书写的成绩单。
确诊首例新冠肺炎本土患者
2020年1月15日,武汉来沪的陈女士因发热乏力,去上海市同仁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随即被收治入院隔离治疗。
经上海市疾控部门检测,并经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1月20日,经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的专家评估确认,该病例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1月24日,除夕,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对疫情实行最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首例确诊患者陈女士同日治愈出院。
同样是在24日,上海新增13例确诊病例,确诊人数首次为两位数。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随着监测和排查力度加大,近期检出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数也会有上升。
随着道口防输入和社区防扩散等措施的落实,上海迅速遏制疫情的蔓延。2月19日,上海首次报告“零确诊”;3月2日,上海本地每日新增病例清零。
3月24日零时起,上海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调整为二级响应;5月9日零时起,响应级别下调至三级响应。
确诊首例境外输入性病例
3月5日,上海报告首例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由此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阶段。
上海持续动态调整重点国家(地区)名录,疾控、机场、海关、边检工作人员分别对入境航班全面实施登临检疫、健康声明核验、测温、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检测工作。
随后,上海对所有入境人员一律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对所有入境人员实行100%核酸检测。严格落实落地排查、分流转运、属地管控“闭环管理”。
截至2020年12月31日24时,上海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1167例,出院1071例,在院治疗96例,其中1例为危重症。
2020年2月17日,上海街头很多宣传横幅,为了提醒居民们居家少外出,远离疫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发热门诊构筑“疫情防火墙”
首例确诊病例是通过发热门诊筛查出来的。
作为感知发热患者的“神经末梢”,疫情初期,上海覆盖16区的发热门诊网络,持续开展发热患者筛查。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均经过专业化培训,所在机构均按照首诊负责制原则救治病人。
2月20日,上海实施疫情防控发热筛查“零报告”制度,实现新冠病例“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目标。
3月22日,上海市卫健委发布消息称,全市在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增设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5月下旬社区发热哨点扩容至200家。
5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推广上海市发热门诊建设管理工作经验,供各地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中学习借鉴。
目前,上海已建设117家发热门诊、200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据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透露,上海全市发热门诊均已安装“基于医疗机构HIS系统的发热病人登记报告系统”,可及时发现和报送可疑发热病例。
截至11月,上海全市确诊病例中超过60%的患者是经发热门诊排查出来的。
疾控中心快速流调,控制增量
2020年,从年头至年尾,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精神紧绷,未敢放松。
11月9日,时隔数月,上海再次通报新增1例本土病例。
为尽快查明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随即对确诊病例、其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人员、环境全面开展溯源检测工作。与此同时,上海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实验室同步对人员、环境样本进行核酸检测。
上海已有125个核酸检测机构,基本完成四家国家级公共检测实验室建设,并配备移动实验室。最大日检测能力可实现单管单人次64.1万份。
2020年11月13日,上海浦东机场新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在做好自身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开展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工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上海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主任潘浩于11月8日深夜抵达现场开始工作。
“流行病学调查是传染病防控工作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抗疫的灵魂。”潘浩表示,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明传染源,控制增量。
在潘浩看来,发现确诊病例的最早期,快速隔离确诊病例、查明传染源非常重要,实际上是跟病毒抢时间,早发现一分钟、早排查一个人,就多掌握一份主动权。
潘浩解释,要查明传染源,首先要了解称患者在发病前14天及确诊前的这一段时间内,掌握其活动轨迹、暴露场所、接触人群。他去过哪里、吃了什么、与哪些人有过接触……
除此之外,现场流调工作人员还要对每一名密切接触者,也进行详细的一对一访谈,掌握所有的线索与轨迹。
经过72小时,流调团队确定了首发病例的感染来源。为此,上海市两级疾控中心流调队伍在11月9日首个确诊病例的调查上共出动1300余人次,排查密切接触者28人、密接的密接190人、一般接触者51人,一共筛查了病例相关人员9617人。
11月浦东新区的散发疫情中,上海对确诊病例居住地及上海浦东医院实行封闭管理、调高风险等级,精准防控,尽可能地把对普通市民生活及城市运转的影响压缩到最小。
疫情以来,上海先后组建3300余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累计开展流调1.9万余次。
2020年4月8日,上海,《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定点救治医院减少存量
疾控中心的工作是控制增量病例,定点救治医院的工作则是减少存量病例。
疫情以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为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疗机构。
2019年12月下旬,在武汉宣布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时,上海市公卫中心在2020年1月连续两天开展了实战演练。A区4栋负压病房327张床位全部进入待命状态。
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1月20日起,自己就把换洗衣服都带到了单位,把家安在了医院宿舍,这样可以及时处理紧急救治工作,节约时间,
1月20日,公卫中心收治首例确诊患者。治疗过程中,根据上海市“集中病人、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和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要求,医护人员对每例患者采取精细化管理,实行“一人一策”;对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尽早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人工肺等,避免出现多脏器衰竭。
2月25日,68岁的杨先生治愈出院,成为上海首位出院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在2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郑锦表示,上海已集中最好的医疗设施设备、最强的医疗力量,选派178名市级医院专家和骨干医护人员进驻定点医院,和300多名公卫中心的医护人员紧密协作,积极开展救治;儿童救治定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组织40多名医护骨干,全力救治患儿。
1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上海首例新冠病毒肺炎患儿。截至11月,儿科医院共收治75例新冠确诊患儿,其中输入病例64例,无一例发展为重症。
边治疗、边摸索、边总结,公卫中心出院率一直维持在90%左右,上海专家组还发表了《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在阻止轻中度患者向重症发展、提高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方面,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冠肺炎救治提供了“上海方案”。
摄影:刘素楠力争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2020年,既是坍塌之年,也是重塑之年。
4月7日,上海市召开公共卫生建设大会,提出到2025年,上海要形成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上海在临床诊治、医疗器械与诊断试剂、药物及疫苗、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取得了积极进展。
7月24日,上海市正式发布《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指出,上海应加强应急科技攻关体系建设,启动实施生物安全重大科技计划,建设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启动实施“重大突发传染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防控体系建设”等市级重大科技专项。
此外,上海应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基础科学研究,以人际传播、人畜共患等环节作为重点,推动病毒等病原体传播、进化和致病机制等基础研究。
相关部门还要加强生物信息库、样本库等公共卫生基础平台的布局与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生物信息库落户上海,建设高级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新建非人灵长类动物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
2020年11月30日,《上海市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办法》出台。
上述《办法》明确,医疗卫生人员发现存在传染危害的新型病例,有权直接向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报告,并建议所在医疗卫生机构采取高级别的防护措施;医疗卫生人员因判断错误而报告的,依法免除其法律责任。
同时,该《办法》指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侵害时,医疗卫生人员可以采取避险保护措施,同时还留出司法保护制度接口,医疗卫生人员遭受不法侵害时,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禁令。
4月8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公卫建设20条意见。摄影:刘素楠“2020年漫漫长夜终于迎来曙光。”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因“硬核发言”成为“网红”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布微博表示。这一天,中国宣布新冠灭活疫苗递交上市申请,迎接2021年元旦的到来。
他在微博中指出,一年之内,中国完成了从全面展开非药物干预(社交隔离、勤洗手等不包括疫苗的措施)到疫苗(保护率80%左右)上市,这体现了无论是从抗疫的意志上还是科学上,我国都已经具备了完胜病毒的条件。
“展望2021年,我们将会迎来艰苦但光明的未来。”张文宏写道。